记者从司法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:近期,司法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全国工商联,于2024年6月至12月开展行政复议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,加大对涉企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,依法审理企业对罚款不服的行政复议案件,纠正小错重罚、以罚代管、以罚增收等突出问题。(6月19日《人民日报》)
不妨从小错重罚说起。近年来,“小错重罚”频刷存在感,屡屡跻身聚光灯下。从“老伯卖菜赚14元被罚10万元”“开采耳店赚500元被罚22万元”到“因售卖拍黄瓜被罚5000元”,一张张罚单与人们的朴素价值判断相悖,引起了普遍质疑。遏制小错重罚、趋利罚款等问题,已成社会共识、上下合力。
行政复议,不少人对这个词可能还相对陌生。其实,群众衣食住行、经营主体开门迎客,都免不了跟行政执法打交道。倘若对执法结果“不服”,除了对簿公堂,申请复议也是一个重要渠道。此番三部门联合开展护企行动,推出5方面18项具体举措,就是要更好发挥行政复议这一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,更好为企业撑腰、护航。
当然,“护航者”还有更多。今年2月,国务院印发意见,首次对行政法规、规章中罚款的设定与实施作出规范;最高检印发方案,要求自2024年2月至12月开展“检察护企”专项行动;不久前,市场监管总局发布40条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,提出出台《涉企违法违规收费行为处理办法》等措施。此外,观察各地新闻报道,从市场监管部门到公安、税务、法院,各类护企行动如火如荼,展现出全力破除涉企障碍壁垒、向一切损害企业利益行为亮剑的坚决态度。换言之,护企行动不只是某些职能部门的“作业”,而是一道必须同题共答的“课题”。
如何交出高分答卷?有三点很重要。
一是观念之变。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,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。护企,本质上就是护发展、护民生、护大局。尤其在当前形势之下,各地各部门都要从服务发展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,从内心深处尊重企业、珍视企业;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,自己不只是“管理者”,更应该是服务者,是优质营商环境的建设者。比如在涉企案件上,公安部门不仅迅速破案,有的还送上“增值服务”——帮助企业健全内控管理机制;司法部门主动为企业提供“合规体检”、法律咨询等服务,助其合规经营……这类服务增量,多多益善。
二是问题导向。仅以行政复议而言,不少小微企业不知道复议该去哪、要找谁;有人觉得复议要跟行政部门“对着干”,心存顾虑……企业究竟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,各地要扎扎实实走下去,深入走访调研,真帮企业解决问题、帮企业解决真问题。值得一提的是,要更加注重从解决“一件事”到“一类事”转变,对于发现的共性问题逐一把脉开方,切实增强行动的针对性、实效性。
三是注重长效。专项行动,“行动”二字,本就自带力量感,实践中也往往立竿见影。但行动总有期限,如何长效守护至关重要。在护企行动上,各地各部门不妨适时总结、发布好经验好做法,同时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措施及时固化下来,上升为长效机制。制度是管根本、管长远的。对于专项行动中发现的规则不清等各类问题,也应注重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,及时修修补补、细化完善。
再小的企业,都是市场中的“生命”。呵护企业,就是守护发展的活力源泉。让各类护企行动更有力度、有温度,方能助力营造更好环境,让企业放心投资、安心经营、舒心发展、做大做强。